欢迎访问本站!
好店入驻
微信扫一扫打开
入驻好店
发布信息
微信扫一扫打开
发布信息
宝应头条  >  宝应文学  >  宝应朱氏一族对历史文化的重要贡献(下)
宝应朱氏一族对历史文化的重要贡献(下)
2021年02月24日 14:46   浏览:1365   来源:李映华

朱氏与邑内刘、乔、王氏文献世家之间,世代交往,姻亲洽比。一段段学术情缘,留下了一回回为士林瞩目的美好历史记忆。朱氏与王氏学术联姻颇具代表性的,莫过于朱泽沄与王懋竑两亲家。他俩是同乡同治朱子之学的亲密学侣,又是清初双星并峙的理学大家;同时选择了科学笃实的“汉宋兼容”治学之路,又别树一帜、各尊所闻、矢志不移,共同成为清代宝应学风的创始人、扬州学派的先驱者;他俩不仅“易子互教”,又结为儿女亲家,一生堪称“道德学术交”。朱氏与刘氏最著者应数乾嘉年间朱彬与刘台拱一辈,家族世代多重联姻,两人系嫡亲表兄弟;学术师从朱泽沄、王懋竑一脉相承,共秉家乡理学传统和治学之风;同治经学,志同道合,携手并进,分别成为著名经学家和小学家,及又同是扬州学派中坚人物。朱氏与乔氏既有世代姻亲,又系师承代交。清代著名诗人朱经,是清翰林院侍读、著名学者乔莱之婿;乔莱侄孙乔漌,又从学于朱经亲侄、著名宋学家朱泽沄成为门人、得意门生。由是可见朱氏与邑内文献世家学术交往之端倪。




朱氏与江淮世家之交。首推朱应登、朱曰藩父子与淮安著名文学家吴承恩两代至交。明代中叶,吴出身式微书香之家,幼慧过人,才华出众。受到朱应登的关注,爱其如子,慷慨将家藏典藉分其半与之,备至关爱对吴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。朱曰藩受其父熏陶与吴承恩少小挚交,学术情谊笃深至老。象征二君文交的《吴承恩跋朱曰藩书诗歌字卷》,现为故宫博物院珍藏。朱彬与高邮著名朴学大师王念孙父子,两代忘年之交延绵六十年。王念孙至晚年,仍精心为朱彬早期力作《经传考证》作序;亦对朱晚年名著《礼记训纂》极为关切,与其子引之、敬之齐力悉心同为批校,传为乾嘉经学史上一段儒林佳话。朱士彦与扬州清代大儒阮元,三度同任京官,既有同乡之缘,又有同署之谊,更有学术同道之雅。朱士达离任寓居扬州,与阮府相邻,多有造访,探讨学问,谈古论今。阮元对朱彬《经传考证》亦极为推崇,特收入其编纂的《皇清经解》之中。




朱氏与海内福州林则徐之交。始于嘉庆年间朱士彦和林则徐共为翰林,合署共事,又同是京官“宣南诗社”诗友。朱士达与林则徐多年至交,肝胆相照,息息相通。鸦片战争后,林则徐因故被牵流放伊犁,途经西安。时任陕西按察使的朱士达,不惮牵嫌,热忱款待,与林坦诚畅怀,彻夜长谈。临别赠廉俸作“程仪”,以助川资。亦请林为其父朱彬《礼记训纂》作序。林则徐欣然应笔,序中予以“年益高,学益遂,心亦益虚”之盛赞。清代经学经典,由名臣硕儒为序,相得益彰,辉映千古。朱氏与湘乡名臣大儒曾国藩三代世交,亦始于朱士彦。清道光戊戌科会试,朱士彦任会试总裁,是曾的“座师”。出于器重与赏识,特为中第进士的曾更名为“国藩”,期其成为国之“屏藩”。曾国藩心重师生礼义,将此记载于笔记中。不久,朱卒于京都任上。后来曾国藩虽身居显职要位,戎马政事倥偬,每路经宝应必亲登“天官府”祭拜恩师。之后,朱士彦侄孙朱寿镛(朱士达嫡长孙)专请曾为先祖朱彬《游道堂文集》作序,曾慨然应允,并在日无暇给之中,批阅全书,憾未及溘然长逝。乃由其弟曾国荃代为序。可谓:朱曾师生谊,高门重元礼。至情清如许,甚交及三世。




  忠厚传人    家风远昭

家风,一般指家族的传统风尚,是家族历史价值观的群体凝现;家规,是一个家族世代传承践行的道德规范和精神准则(即历史价值观的精神内核),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缩影。历史上,一些著名家族的经典家规家风,曾一度引领整个家族的辉煌历史。明清两代,宝应朱氏之所以相继500年、辉映20世,成为誉满海内的“江淮文献巨族”,其根源于先世“诗书起家,忠厚传人”的家规精神总则和家族世代的内在执行力。朱氏家规家风具有文献世家和官宦门第的双重特性。既符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潮流,又能维护家族成员的整体利益,再而维系庞大家族生生不息,世泽绵延,恒久显赫。




1、自成体系。“诗书起家,忠厚传人”是朱氏“宜禄堂”世系家规、家风的恒久主旨。四世朱楚琦(琴鹤公)是朱氏家学、家规、家风的鼻祖,《明故处土朱楚琦先生暨配张孺人墓志铭》文曰:“世业儒业,卒成其家”;“易以家道肃本,于父母之严,诗以风化行本,于夫妇之始”;“我铭此辞,用征明训”。(26)此为朱氏家规祖训铭文成则的开启。世事变迁,家族繁盛,朱氏家规与时偕行,衍生出家族的精神脉络体系。主要有:一是“世循总规”。即“诗书起家,忠厚传人”。昔日朱氏宅邸中门有联:“二十世诗书门第,五百年忠厚人家”。正是最鲜明的历史写照;二是“修身齐家”。如十三世朱译代,少承家训,品端学博。尝采古贤有关身心性命名言,汇为二帙,题为《自警篇》,终身力行之,成为康乾年间乡里名望耆宿。十五世朱彬亲订长房、三房辈序为:“勃学身修,尽忠惟孝,祖训敬听,儒门远昭”;二房、四房为:“生孙诚庆,世代祖德,绍文献之家声,秉中樑为国柱”。(27)其意旨在勉励子孙严谨传承家规家风,发扬光大朱氏“江淮文献巨族”之世代族荣;三是治学之道。朱氏世代严谨治学,悉心学术,多有训诫。朱讷体道怀文,倡导:“文主扬道,不限世代,岂必专师马迁;诗欲近情,宜兼唐声,岂必止范汉魏”。(28)其子应登深体奥旨,探古发玄,弘扬斯道,震耀宇内。朱彬一生,刻苦自砺,学术精博,著作等身。治学多有独见,主张学术应“博采兼收”、“汉宋兼容”、“撷其精要,纬以古今”等。他在《游道堂文集》中提出:“心系古文,欲为经世济物之学,旨在为民立命,立千古之言”。(29)流露出一位经学名家对传统道德的坚守和心系天下的情怀,深刻体现出“宝应学风”其精神蕴涵;四是为官立德。朱氏世代入仕为官者,严格遵循家学“问躬行”和“从政道”的传统,谨守“清、慎、勤”的官箴,官声远扬,誉满青史。朱曰藩莅任九江知府,面对王府工程数万结余资金,坦然笑曰:“人如射陂,尚博此羡金(结余资金)为耶?”(30)铮铮铁训,声震霄汉,气贯长虹,世代叹憾。




2、传承有序。朱氏家规家训的传承,具有通达性、多样性和长效性。其主要形式有:门第公告。朱氏府第大门对联世代为“春色富天地,书香寿子孙”联;中门联如前文所述。光禄公(朱彬)家祠前牌坊,中有“四世一品”,左右分别有“恩纶晋锡”、“科第蝉联”石额,正殿厅柱有“缅怀列宗遵祖训,世循族规秉家风”联等,公之于众,明示族人;谱乘记载。《朱氏家乘》传善录中,完整记录了三至十世祖行状、墓志、传记及赞议等,其中有世代祖训较详实记述;辈序铭记。朱氏自二世至十七世,即有“彦益玉言,应曰方夏,尔克丝泽,宗士百生”辈序排订。后世亦有旨在“铭记家规,振兴家族”的辈序排列;家书砥砺。家书是传承家风家训的文宝,朱氏各支系都曾收藏有历代家书。如朱彬写给时任三省学政的朱士彦和在皖为官的朱士达的家书,其中有“衡文不可稍有屈抑”、“为政要廉,审案判析要明,不可稍懈,切切!”(31)等诫言;母教濡染。明清间,朱氏母系屡受朝廷皇室“持家有道,教子有方”勅封,此亦是朱氏家风传承久远的重要缘由之一。明弘治十八年,孝宗帝勅封五世朱讷夫人范氏命曰:“母氏劬劳义实,兼乎教育。”(32)特封为安人。四世琴鹤公朱瓘49岁辞世,遗孤讷、诜皆幼。继配孺人张氏居孀38年,和辑内外,教子有方。尝训诫长子讷言:“朱氏父祖皆业儒,不幸早逝。古者谓善人之报,不于其躬,于其后。意者其在于汝乎。汝无堕先人之业,吾闭目矣!”(33)讷用是感激,致成举子业。初授鄞县知县,孺人曾赴就养,谆谆教诲讷为官要“平易近民”。(34)讷“用是警惧”。八世朱方中夫人顾太孺人“素淑贤明,有丈夫概,操持内外家政,相夫教子,备尝艰辛”。“五子皆凛凛奉教,四为诸生,咸能读书自立,皆有著述”。“孺人有功于朱氏,其所勤劳拮据,六十余年如一日,宁不为(岂不是)伟丈夫哉!”(35)享年83岁。




3、世代践行。朱氏家族500年、20世,严循家规祖训,世代奉守其“传承书香、刻苦自励、严谨笃实”的治学精神,践行其“忠厚立身、福泽民生、效忠国家”的自持精神,将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儒家传统思想精髓,内化为家族文化的精神基因,遗传于朱氏家族世世代代的骨髓里,流淌在朱氏家族世世代代的血脉中;外化为“诗书起家,忠厚传人”的朱氏典型家风,世世代代传颂于学林文坛、朝野乡里的诗文美谈中……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,明清两代,朱氏入仕为官的“清官循吏家族群”,他们将朱氏“忠厚立身”的家规,默默演绎为:忠贞效命于国家的自献精神,忠诚效劳于职守的自律精神,忠实效力于民生的自愿精神……九江公朱曰藩,初授浙江乌程知县任内,“多惠政、以廉称,体恤黎民疾苦,惩治贪官污吏,大煞侈靡之风,减轻百姓赋税,革除糜遗积弊,百姓得以安居乐业,人称‘真父母’”。(36)九江知府任上,赈贷岁饥,倾力济民;兴办濂溪书院,课授诸生,以兴学教士为急;清廉爱民,为政勤勉,虽病不能支,仍尽心竭力,毫无懈怠,终卒于官。临终对其子方中曰:“吾三世科第,受国恩至为深重,恨无以报,惟自靖自献耳!”(37)尽忠心声,撼动山河,回响天地。身后萧然,归舟仅数箱图籍而已。百姓闻之,纷纷泪雨,高风峻节,垂范千古。文定公朱士彦,身为一品高官,尝曰:“身乃国家之身,岂吾身耶?”(38)年愈六旬,仍奉旨累持使节,旅程两万余里,终因心力交瘁,卒于京都任上,享年68岁。道光皇帝著加恩赏太子太保衔,谕赐祭葬,谥文定。誉满朝野,名望乡里。入《清史大臣传》、《清七百名人传》,崇祠湖北、安徽等省名宦祠及故里乡贤祠。方伯公朱士达,霍山知县离而复任五年内,始建文峰塔(今犹在),创办奎文书院,“条发井井行之数十年”。《霍山县志》载:“始去民思;思而复来,则頶首相庆;及再去民大戚。”(39)最终离任时,百姓手挽车辕数里,依依不舍,众相挽留,特赠“攀辕图”为循吏高风歌德。寿州、东道任内,以兴修水利为要政,疏浚寿州境内河渠,建造水闸300余座,灌溉良田6000余顷;开凿迤东“灵心河”支渠,治理水患,捐资千金建造桥梁,造福于民。湖北布政使任内,初该省库银仅5万两,经公悉心肃清整治,任满时库存银达70万两。类此竭忠尽瘁壮举,不胜枚举。

星转斗移,时代变迁,宝应朱氏迄今已逾600余年,有24代。朱氏后裔“传承书香,立身忠厚”家风世代相循,初心不改,砥砺前行,与时俱进。有的在民主革命时期,忧国忧民,投身于推翻‘三座大山’的革命洪流,成为坚定的革命功臣;有的一本书香本色,毕生从事教育科研事业,以丰硕成果报效祖国和人民;有的则潜心书林艺海,用精美的作品装扮神州百花园……”如今,分布全球大洲和神洲大地的宝应朱氏传人,愈加焕发出传统家学家风的新时代风采。

家学文化是伟大祖先馈赠于我们弥足珍贵的历史人文资源。令人欣慰的是,以朱氏为代表的宝应四大文献世家的家学家规家风,正在成为千年古邑宝应的特色人文品牌,日益为世人所期望注重。

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1)《宝应朱氏家乘》卷二,第21页。

2)《宝应朱氏家乘》卷二,第4页。

3)《宝应朱氏世代事略》洪泽1986年手抄本序,第3

4)《宝应朱氏家乘》卷二,第4页。

5)《宝应朱氏家乘》卷四,第1页。

6)《宝应朱氏世代事略》第12页。

7)《宝应朱氏家乘》卷二,第21页。

8)《宝应朱氏世代事略》第9页。

9)《宝应朱氏世略》(洪泽1986年手抄本)摘录。

10)《宝应朱氏世代事略》第28页。

11)《宝应朱氏世代事略》第30页。

12)《宝应朱氏世代事略》第32页。

13)《宝应朱氏世代事略》第39页。

14)《宝应朱氏世代事略》第44页。

    15)《宝应朱氏世代事略》第48页。

16)《宝应朱世世代事略》第49页。

17)《宝应朱氏家乘》序,第1页。

18)《宝应朱氏家乘》卷二,第4-5页。

19)《宝应朱氏世代事略》序,第1页。

19)《宝应朱氏世代事略》序,第1页。

20)《宝应朱氏世代事略》第36页。

21)《宝应朱氏世代事略》第52页。

22)《宝应朱氏世代事略》第88页。

23)《宝应朱氏世代事略》第12页。

24)《宝应朱氏世代事略》第24页。

25)《宝应朱氏世代事略》第20页。

26)《宝应朱氏家乘》卷二,第2-3页。

27)《宝应朱氏世代事略》第158页。

28)《宝应朱氏家乘》卷二,第13

29)《朱彬年谱》第99页。

30)《宝应朱氏世代事略》第23页。

31)《宝应朱氏世代事略》第69页。

32)《宝应朱氏家乘》卷一,第1页。

33)《宝应朱氏家乘》卷二,第2-3页。

34)《宝应朱氏家乘》卷一,第3页。

35)《宝应朱氏家乘》卷二,第35页。

36)《宝应朱氏世代事略》第23页。

37)《宝应朱氏家乘》卷二,第29页。

38)《宝应朱氏世代事略》第73页。

39)《宝应朱氏世代事略》第81页。

 

头条号
李映华
介绍
李映华,安宜高中退休教师,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。
推荐头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