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碧如洗的蓝天,一轮圆月朗照。
深秋的一个夜晚,万籁俱寂。大潼河里,一条木船装载一船稻把,顺流而下。一个年轻的妇女,划着桨。突然,前面一群矮兵,整齐列阵,那是人们传说闹鬼的无家墩。
河滩边,大约十多个矮兵,头顶圆盘,整整齐齐列队前行。管它是神是鬼,我可不怕。
年轻妇女稳住桨,船滑行至矮兵并排时,抡起手中的篙子,朝着这群矮兵扫去。
只听得“叽里哇啦”一片惊叫声,瞬间不见了矮兵的踪影。
原来是一群水獭作祟,它们捞起上游飘下来的葵花盘,顶在头上。许多人以为是过荫兵,吓得不敢晚上走路。
年轻妇女停了船,上岸看了看散乱狼藉的葵花盘,轻蔑笑了笑:“我在水乡长大,不信鬼神,只信有命吃饭,没命滚蛋。”
一位巾帼女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。
潼河儿女,顶天立地。天不怕地不怕,一身豪情走天涯。
说起大潼河,那是建国以后的事。以前叫潼河,也就一丈左右的宽度。枯水季节,男子汉用一根篙子,可以撑杆跳轻易过去。春天,点一盏马灯在水边码头,置放一细眼篾筐,一个晚上就可以捞到一大碗小清虾,和咸菜烧煮,味道可鲜啦!
大约在1958年冬季,宝应调动几个公社的劳动力,浚深拓宽,成了如今30米宽的大河,人们习惯叫大潼河。
抗日战争期间,发生在潼河的一次惨烈悲壮战争是在1942年。那年4月8日,临泽、王营据点的日、伪军一百多人来郭氏桥一带“扫荡”。我新四军挺进支队政委林友映闻讯后,立即率部队从小塘河北和大潼河东前来狙击,潼河地区大刀会近千人助战。日伪军被打死打伤十多人后,龟缩到吴家祠堂的碉堡里负隅顽抗,并放出信鸽向临泽界首求援。
下午四时许,界首的日伪军赶来增援,以优势火力猛扑我军阵地,势态十分严峻。我军装备较差,决定主动撤退。林政委要地方刀会先行撤离,他和挺进支队指战员,牢牢守住潼河一座木桥,待大刀会会众安全后,林友映又要其他同志撤退,坚守南岸阵地指挥,不幸中弹。这位27岁的菲律宾华侨大学生,临死前,拉响手榴弹与几个敌人同归于尽。
惊天地,泣鬼神。那高耸的纪念碑,永远矗立在潼河儿女的心中!
不久前,宝应几位文史爱好者,听说潼口寺有两块很有文史价值的石碑,约我一起去看看。凑巧的是前一天,扬州统战部和宝应统战部有关领导来考察。据说潼口寺近期改造,开挖出一段旧河段,相关专家勘察鉴定,认为是潼河遗址。
开始有人怀疑,如今的潼河距离潼口寺有3公里,怎么可能呢?同行的一人说,现在的大运河,距离射阳湖的古运河30多公里呢。怎么不可能!大家想想也是。
悠悠漫长的历史啊,沧海桑田的事,太多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