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本站!
好店入驻
微信扫一扫打开
入驻好店
发布信息
微信扫一扫打开
发布信息
宝应头条  >  宝应文学  >  修鞋匠的坚守
修鞋匠的坚守
2021年06月18日 17:00   浏览:1610   来源:李映华


古运河文化不仅是宝应的、扬州的,更是世界的。

古城宝应叶挺路就是从西门至老宝中这么长,也就一公里路。叶挺路曾经是宝应地标式的城区主干道,是繁华中心区和商业集中地。而这条路上最繁华的地方就是大新桥。大新桥是宝应县城最热闹的地方,典型的市中心。




五六十年代的大新桥,十字路口东南、西南、东北、西北四个方向皆是圆弧形的二层小楼。百货公司在西北角,五金公司、银行在东北角,副食品商店位于西南角,邮电局在东南角。


南北对峙,为商业区南大街和北大街,东西方向为政治文化金融街,是宝应政治、经济中心、商业中心。民居飞檐翘角,路面砖石斑驳,街头巷尾食品飘香。


今年92岁高寿的周维宝,宝应人,住北门外大街乔家巷,是个修鞋匠。他的鞋摊摆在古城叶挺西路十字路口大新桥北侧已很有些年头了。中大街的风景,翻过一页又一页,换了一茬又一茬。不变的,只有周老太爷的鞋摊。




看见他时,多数蓬头低首地趴在一架黑乎乎油腻的修鞋机上补鞋。修鞋机前放着一只破木箱,木箱上什么都有,都是修鞋的家什。曾经阅读过小说《丑槐》对补鞋匠的描述。周大爷的鞋摊和小说里写的类似。现在修鞋的人在街头已是少见,能看见的就是那固定的一两处老地点,它们就像一段历史的回放片,温暖着过路人的心。




大新桥街头的周师傅,守着鞋摊有80个年头了。一台补鞋机,一个木箱子,一个小摊位,三把折叠椅,两双拖鞋,外加一把遮阳伞,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。周师傅的家离大新桥有些距离,所以每天要五点多起床,六点多到大新桥开始摆摊做生意。地点永远都是不变的——古城:宝应叶挺西路(原宝应五金公司)对面就是(原宝应百货公司)




“新三年、旧三年、缝缝补补又三年”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艰苦岁月的深刻记忆。在物资匮乏的年代,即使是一双布鞋坏了,人们也总会修补几次,总得穿上三五年才舍得丢掉。也正因为如此,那个年代修鞋匠遍布城市的街头巷尾,他们用一双勤劳的巧手,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让顾客的旧鞋焕发新颜,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


然而,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,修鞋这门老行当已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,补鞋匠的身影也越来越难寻觅。202169日上午,笔者在古城宝应叶挺西路十字路口一个店门前见到了周大爷。他戴着老花镜,胸前围着一条围裙,一顶棒球帽和一副老花眼镜,手上拿着钳子正在修补一双皮鞋。和蔼、亲切、慈祥。我和周大爷闲聊起来。




他说“我十六七岁开始做鞋、补鞋,后来因为市场上有鞋子卖了,我就开始专门补鞋。这一补就是80年了。”周老太爷感慨万分。


他的身旁,一台简易补鞋机,一个陈旧的工具盒,一些大大小小的瓶罐盒子里装满了铳子、小钉子、铁锤、橡胶皮、锉刀、剪刀、搭扣、拉头、卡子、胶水、线头等各种零碎物件。




周老太爷接着介绍,这个箱子是他的百宝箱,里面有很多平时修补需要用到的配件,每次出摊,他都带着,少一样都不行。时光飞逝,六十多年间,经过周老太爷双手的鞋子不计其数,他的修鞋技术也是越来越娴熟,同时,在别的方面也同样出色,修包、换拉链、补塑料桶等活儿都不在话下。




很多东西我都会补。生意也还可以,有时候七八十块一天,有时候五六十,三四十的时候也有的。换个扣子两块、补个拉链五块,在70年代周老太爷每天走街串巷,在各个街巷里寻找落脚点。


回家的路上,我浮想联翩。补鞋这门行当逐渐没落,越来越多的补鞋师傅退出这个行业,大街上修鞋的人也越来越少见,只有为数不多的修鞋匠仍然坚守在属于自己的“天地”,传承着那最后的一份手艺。现在城市发展了,路修好了,房子也越盖越高,但传统的老行当也在慢慢消失。




周大爷的话在耳边响起:“只要还能动,我这个补鞋匠就会一直在这儿修修补补。"周老太爷不想“退休”。在他看来,补鞋或许不只是一份职业,还是他一生追求的事业,他要坚守下去。


(戴学志/华连水文图)

头条号
李映华
介绍
李映华,安宜高中退休教师,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。
推荐头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