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本站!
好店入驻
微信扫一扫打开
入驻好店
发布信息
微信扫一扫打开
发布信息
宝应头条  >  休闲美食  >  古城记忆:宝应糕点厂
古城记忆:宝应糕点厂
2022年10月22日 17:08   浏览:2782   来源:李映华

如果说中国美食史是一本书,那么面点史就是里面不可或缺的部分。假如有机会穿越回古代,走进古人的“面点房”,我们就会发现朴素的他们,已经用一双巧手为后人打造了一座辉煌的美食宫殿。从多变的蒸制工具,奇妙的加工方法再到美轮美奂的外形设计,每一样都让人叹为观止。



今天小编带大家细读中国面点的发展史,品味这古人留下的千年芬芳。面点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。广义上,面点包括主食、小吃、点心和糕点;狭义上,面点主要指小吃和糕点之类。


今天我们谈谈小吃和糕点部分。上世纪70年代,宝应糖果糕点厂前身是1956年1月18日公私合营规化髙潮时,为宝应县茶食专业商店。1957年夏初,茶食专业商店在宝应中大街小新桥开设“冷饮室”,每天派专人骑自行车从扬州购进冰棒,自产果子露、冰淇淋等冷饮,以适应市场消费。当时,是十分热闹的休闲聊天之地。



1958一1960年间,在宝应叶挺路北门外大街乔家巷设立菌种培养,生产食用菌菇。1961年间,该厂在古城宝应叶挺路大新桥(原宝应五金公司门市部地处)开设当时闻名遐迩的"迎丰楼"经营糕点、冷饮等所谓的“髙级舘子”。


1958年后,大跃进时期,行政划归城镇人民公社管理,更名为城镇糕点厂,直到60年代初,划归宝应县糖业烟酒公司管理,隶属县商业局系统。不久该厂体制上升,直属县商业局领导,改称为“宝应县糖果糕点厂”,直至后来改制企业注销为止。



企业有糕点車间(内分粗点車间,细点車间);糖果車间;饸糖車间;冷饮車间(内分冰棒車间,果子露車间)等。宝应县糖果糕点厂生产的传统糕点,全靠师傅的手艺来抢占市场,比如桃酥是各家糕点厂家均生产的一种食品,但宝应糕点厂注重油的比例,真正做到了“到口酥”,用开水一冲,会成为油炒面一样的汤。


70年代,中秋一个节日就销售月饼7万多斤,这在当时同行业激烈竞争和市民的购买力很低的情况下,销售额能达到这个数字,足以说明宝应糕点厂的经营有方。上世纪六、七十年代商品极度匮乏,宝应糕点厂担负起了宝应城区及大半个宝应的糕点供应任务。为了扩大生产,该厂又率先搞起了技术革新。该厂在同行业中第一个使用电炉烘焙糕点(电炉相比火炉便于操控,在质量火色、卫生指标、安全性能方面不可同日而语)。第一个用机器生产桃酥。



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糕点机械,竟出自这些和油、面、糖打交道的糕点工人之手。设备虽然简陋,但却反映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智慧。每逢过年,我才会想起买些糖果备着,平时孩子的零食很多,很少找我要糖果,也不常吃,一是对牙齿不好,二是可供选择的美食太多,不起眼的糖果引起不了兴趣。


多年来,我们逛意风街的时候,看到特色零食等小吃时,好奇地问我:小时候都吃什么牌子的糖?我一时语塞,大白兔?不对,那时候的糖大多数没有牌子,都是纯手工制作的,我想了想,大致记得有这么几种。麻酱糖,听其名就知道是用芝麻酱做成的长方形糖,麻将牌大小的一块,颜色深褐色的,和现在的麻酱烧饼一样,咬一口,香酥脆甜,一排排摆在玻璃罩子里,非常诱人。


记得家门口的杂货铺里常年有麻酱糖卖,我每次去打酱油都偷偷地用找零的钱买一块,含在嘴里不舍得嚼碎,一路慢慢地踱回家,待快到家门口时,大口地吃掉,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走进院子。




宝应泾河大糕:细软滋润片片糕,忘不了的年味儿。提起泾河大糕,有这样一段美丽的传说,相传东海龙王太子小白龙曾在泾河遇难,热心的泾河人就将自己制作的泾河大糕送给小白龙充饥,龙王知道这件事后大悦,为当地百姓送福消灾。


据文献资料记载,泾河大糕源于二百年前泾河镇上的“郭记茶食店”,当时,他家生产的方酥、大糕等精美茶食就已名贯淮安、宝应两地了。经过郭氏兄弟三代传承,形成较为独特的茶点制作工艺,经第四代传承人陈书元的创新,传统技法更加完善。泾河大糕绵软细白、香甜可口、入口即化、味道独特,秘诀就在于原材料和制作工艺。



泾河大糕选自泾河特有的香醇糯米和纯净白糖、精练油脂、上等果脯等,生产工序也非常繁杂,炒米、碾粉、窨陈、拌糖、和油、蒸烘、切片等工序必须衔接得当,每道工序的好坏都影响着大糕质量的优劣。


生于七八十年代的人,没有人会不记得小时候吃过的鸡蛋糕吧?记忆中的宝应糕点厂的鸡蛋糕,软软的,香香的,满满的鸡蛋味儿,可香了!那时候好吃的不多,就连这样的小蛋糕也不是天天都有的,偶尔有两块小蛋糕也舍不得一下子吃掉。自从入了烘焙坑之后,大大小小的蛋糕也做了不少,但这个小时候最爱吃的鸡蛋糕,到现在也还是特别喜欢吃,家人也喜欢,每次做好后,等不到第二天就吃光了。



1988年秋,宝应糖果糕点厂"晨鸡牌宝应大糕"和泾河食品厂"白龙牌泾河大糕”双双荣获商业部“优质产品”称号,这是全县人民的骄傲和光荣。近些年来,随着老点心市场的逐渐复苏,生活林的坚守终于见到了成效,记忆中的好味道,又慢慢回来了…… 


寻找曾经的味道,也许在人的成长中,童年记忆里的美味体验,是永远不可替代的。那些熟悉的味道,就是他们的生活记忆,即使有着60多年历史的生活林风光不再,却依然在许多老宝应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。




(华连水)

头条号
李映华
介绍
李映华,安宜高中退休教师,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。
推荐头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