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本站!
好店入驻
微信扫一扫打开
入驻好店
发布信息
微信扫一扫打开
发布信息
宝应头条  >  宝应文学  >  芡实素称“水中人参”
芡实素称“水中人参”
2022年11月03日 04:48   浏览:41   来源:泽文梦笔

点击上方“蓝字”即可关注本平台


泽文梦笔第1039


 


重视生态农业发展的宝应慈姑行业协会,去年向国家知识产权商标局申请了芡实地理标志商标,国家已正式受理。这是宝应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工作方面的又一成果。

宝应慈姑行业协会有芡实基地,基地里一个个“绿伞”浮在水面。我们好奇的划着小船在水里采摘芡实,那芡实就像石榴似的,圆鼓鼓的,顺手摘下一只芡实,掰开来,里面一颗颗珍珠般的果实。扒下几粒果实放在嘴里慢慢咀嚼,一种清甜的口感,很好吃。

王会长叫人捧来一大盘煮熟了的芡实,刚煮熟的芡实。抓一把略有些烫手的芡实,一颗颗嗑着。我突然想到苏东坡说他“时不时取煮熟之芡实一粒,放入口中,缓缓含嚼,直至津液满口,再鼓漱几遍,缓缓下咽”我模妨东坡先生的吃法,那一刻,被头顶烈性不减的秋阳炙得燥热,好在王会长心细,备了矿泉水。我打开矿泉水喝了一口,哇!吃芡实后喝水,满口皆甜。此时回忆起我记忆中的鸡头米。

小时候,我家住铁桥口,后荒里有不少池塘,夏天和几个小伙伴们朝池塘鱼贯而去。我拽着一个硕大的绿伞状大叶子,用手一摸,被那“绿伞”上头的刺给扎哭了。一个鸡头米也没有摘到。不知怎的,我就是想吃鸡头米。后来,在卖鸡头米的小摊上看到了没有摘到的鸡头米,买了几只尝一尝。


在基地,有人在一片热闹声中带着疑问嘀咕,原来鸡头米是带刺的,现在好像都不长刺了。王会长风尘扑扑地从人群中走来,她说:“不是鸡头米不长刺了,长刺的是北芡,不长刺的是南芡。北芡多为野生,南芡是引进的食用品种。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,鸡头米成了市价好几十元一斤的健康吃食。野生的北芡药性更好,作为中药的北芡恐怕价格更为不菲呢。”

那天,身为宝应慈姑行业协会常务会长兼秘书长的我,做了个顺水人情向大家宣布,我们基地的鸡头米,今天可以向诸位以低于市场价的团购价打八折大量供应。王会长笑呵呵地说,你们喜欢就多买点,尽管现在基地的销售供不应求。但我不会在意你们这点购买力的。

好多人喜欢吃芡实,其根本原因应该是,芡实除了是传统的中药材和珍贵的天然补品外。芡实的营养价值非常高,它含有丰富的淀粉,另外还含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粗纤维、钙、磷、铁、硫胺素、核黄素、菸酸、维生素及微量胡萝卜素等。在宝应,芡实还素有“水中人参”和“水中桂圆”的美誉。

专家认为,芡实是一种具有滋补功效的特色食材,从医学角度分析:芡实有抵抗衰老、补肾固精、增强抵抗、补脾止泻、开胃进食、除湿止带、防癌抗癌等作用。

芡实的吃法很多,比较流行的有:祛湿圣品芡实、椰汁芡实百合甜汤、赤小豆薏米芡实糊、软糯百合芡实芋头煲、芡实虾仁煲、芡实薏米猪骨营养汤、芡实银耳汤、蚝干芡实老鸭汤、健脾“四神粥”、莲子芡实白扁豆粥、芡实莲子山药粥、芡实桂圆银耳羹、软糯芡实糕、桂花芡实糕、山药茯苓芡实糕等。


日常简单的做法有:芡实粥,将炒芡实50克倒入锅内,加水煮开片刻,再加淘洗干净的大米100克,粥成即可食用;芡实糊,将炒熟的芡实1000克研磨成粉,临服时,取50~100克粉末冲开水调服。随自己喜好,可加入芝麻、花生仁、核桃肉等;炒芡实,芡实加瘦牛肉加调料炒煮即可食用。

比较讲究的一种吃法,要算芡实羹,这一道的用料:“活鳝鱼、芡实、熟山药丁、藕粉、精盐、醋、浓白鱼汤、白胡椒粉、香菜梗末、葱姜酒汁。”其具体做法:“将鳝鱼装入布袋。将沸水放入木桶,放入盐与醋,放入鳝鱼布袋,将鳝鱼烫至嘴张开,取出。划取鳝鱼丝,切成丁,放入热水中烫养。藕粉放碗中,加冷水调匀。锅上火,入水烧沸,放入山药丁焯水,倒入漏勺。锅复上火,入浓白鱼汤烧沸,放入鳝鱼丁、芡实、山药丁烧沸,加盐、加葱姜酒汁、白胡椒粉,烧沸,撇去浮沫。用冷水将藕粉搅匀勾芡,起锅装入汤碗,撒上香菜梗末。”芡实品鉴要求:汤汁鲜浓,鳝丁细嫩,芡实柔滑,山药黏糯。

芡实文化典故,史料记载:“吴侬软语给它起了一个艳名叫‘贵妃乳’,有诗句曰‘软温新剥鸡头肉,皓白初凝塞上酥。’宋代陈达叟《本心斋蔬食谱》中有一道菜:‘玉延,山药也,炊熟片切,渍以生蜜。山有灵药,录于仙方。削数片玉,渍百花香。’黄鳝在五代就有‘小暑长鱼赛人参’之誉,扬州即以鳝鱼席作为敬上物。《旧五代史》载,后周世宗柴荣问钦差齊藏珍以扬州之事,对曰:‘扬州地富卑湿,食物则多腥腐,去岁在彼,人以(鳝)馈臣者。’以上三者合一,实是一道滋补佳品。郑板桥诗曰:‘百六十里荷花田,几千万家鱼鸭边。……一塘蒲过一塘莲,荇叶菱丝满稻田.最是江南秋八月,鸡头米赛蚌珠园’。”


古药书中说芡实是“婴儿食之不老,老人食之延年”的粮菜佳品,它具有“补而不峻”、“防燥不腻”的特点,是秋季进补的首选食物。

《东坡杂记》云:“人之食芡也,必枚啮而细嚼之,未有多嘬而亟咽者也。舌颊唇齿,终日嗫嚅,而芡无味,腴而不腻,足以致上池之水。故食芡者,能使华液通流,转相挹注。”意思是说,芡实一枚一枚的嚼咽,每天10~20粒,持之以恒,长年不辍,能滋润肺脏,补益脑髓,促进消化。

在古代芡实这么一个传说。相传:“某村里有个叫倩倩的寡妇,上有婆婆,下有孩子,每天靠挖野菜水草充饥。一天她挖野菜,因饥饿过度晕倒在河边,等她醒来时看到不远处一只只野鸡高高翘起头,定睛一看,发现是形状像鸡头的说不出名字的水草,于是倩倩采了些“鸡头”回去蒸煮,煮好后切开发现里面是一粒粒饱满的果实,剥开硬壳后便露出了雪白的果仁,吃起来有股清香。以后每天倩倩都会采些这样的鸡头果和着野菜煮给家里人吃,就这样倩倩一家慢慢熬过了饥荒的日子,以后人们便把这个食物叫倩(芡)食。”

芡实是宝应最具传统的水生蔬菜品种之一,又名芡、俗称鸡头,多生于封闭性沟塘和浅水湖荡中,水下有茎,水面有蓬,茎中空,茎和芡实果外层包皮浑身有刺,沉水叶箭形或椭圆肾形,浮水叶革质,椭圆肾形至圆形,叶柄及花梗粗壮,花内面紫色;萼片披针形,花瓣紫红色矩圆披针形或披针形,浆果球形,紫红色,果实(鸡头米)坚硬、白色,营养价值丰富,茎去皮可做成炒、烧、汤、凉拌等食用,春天种植,秋季收获。

宝应自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,明朝洪武年间已有种植荷藕、芡实的史书记载。明、清县志有种植芡实记载。民国23年(1934),《宝应县县政概况》记述年产芡实150吨,几乎全系野生。1949年后,山阳、中港、氾光湖、广洋湖、射阳湖、天平、獐狮荡、水泗、曹甸等地是传统的芡实采收地区。


近年来,宝应多个乡镇充分利用丰富的水域资源,大力发展生态芡实种植,并采取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产业发展模式,形成了种植、加工、外销于一体的芡实产业化链条,据不完全统计,宝应河西芡实年产量3000多吨,河东芡实年产量6000多吨,芡实在宝应助力了乡村经济振兴。芡实种植成为富民的“金豆豆”,是农民致富的大产业。


阅读提示:

部分图片来自网络,旨在传播艺术如有侵权,请原作者联系即删除】

《泽文梦笔》文中加引号文字引用读书笔记及相关阅读摘录

文章中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

本平台转载、网摘、分享并不对该内容负责

文章著作权属于原创者

文章中涉及人和事纯属虚构,请勿对号入座

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,本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删除

 

免责声明:本文部分资料、句段、图片来自史料记载、相关阅读和网络,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,为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,注重分享,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,烦请联系告知,我会立即处理,谢谢! 

 



头条号
泽文梦笔
介绍
范敬贵:笔名:泽文,大学学历,经济师,高级营销师,中共党员,现任宝应县作家协会执行主席、宝应微型小说学会主席、书僮文化党支部书记、《宝应作家》编审、《宝应作家之窗》主编、泽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。 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、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、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业委员会会员、中国诗歌学会会员、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。
推荐头条